
【汇地图·人文行走】完美收官!这一条万国坤舆行走线路,把明代的天文地理都讲透了
今年是徐光启诞辰462周年,徐家汇源景区正式发布“向光而行·海派寻源”市民修身主题线路,特邀4位文化博主,联合推出4条“向光而行·海派寻源”城市行走游线。
11月9日,由《历史人文之城》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平带队的万国坤舆·城市行走游线,从徐家汇源火热启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行走中探寻科学先驱徐光启留下的宝贵财富吧。
出自徐光启手迹的馆招字体
被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徐家汇藏书楼、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等一众历史文化遗存环绕的徐家汇书院,像一个“巨型盒子”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步入馆内,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以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为原型、通过3D打印技术重新演绎的装置艺术作品——“光启之门”。沿着楼梯穿行于平层与夹层的不同空间,大家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同开启探寻上海和徐汇历史文化的旅程。名为“光启”的光盒空间内,收藏着“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的众多译著,全面展示了他在数学、农业、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来到书院三楼,只见墙上挂着巨幅“镇馆之宝”——由徐光启主持测绘制于1634年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复制图。这是存世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也是徐光启生前最后一幅巨作。整幅图首尾之处,分别是徐光启署名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叙》和汤若望所撰《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说》。“徐家汇书院”的馆招字体,就出自徐光启手迹。其中,“汇”和“院”由其手迹拼字而成。以此致敬徐光启追求科技之光、文明之光的历史人文精神。
走进明代老宅聆听光启故事
在光启公园内雕刻精美的石牌坊下,李平教授为大家娓娓道来徐光启从科考落榜到名留青史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一生在数学、天文、农业、军事等各领域的杰出贡献。游走在曲径通幽、树木葱郁的公园里,沿途可观赏到《夜观星象》《徐利谈道》《桑园试种》《督造火炮》四座徐光启生平主题雕塑,以及徐光启墓前石构件残件。石羊、石虎、石马、石翁沿着石道两侧依次排开,徐光启墓碑上“明徐光启墓”五个大字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所题。公园靠近南丹路的一座幽静老宅,就是徐光启纪念馆。其所在建筑为明代南春华堂整体搬迁而来,结构精致,典雅古朴。
1600年,西方学者利玛窦带来的《万国坤舆图》,成为徐光启认识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徐光启纪念馆内陈列的《万国坤舆图》复制件,以及徐光启撰写的《题万国二圜图序》,展现了这位科学家放眼世界、了解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渴望。
徐光启从利玛窦那里汲取西方科学知识,学完了整整十五卷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并与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勾股义》。与此同时,他还率先在上海试种甘薯,写下甘薯栽培和加工利用的专著《甘薯疏》。这些著作的复印件都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讲述着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纪录
土山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是徐家汇书院“光启之门”的原型,总有讲不完的故事。1913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木工部主任葛承亮带领数十名孤儿,历时近两年的时间雕刻出这座牌楼,将中国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雕塑艺术完美结合,随后“出海”参加了1915、1933和1939年三届世博会,构建起一道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风景线。
继续参观博物馆的展陈,会发现这里有许多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纪录:最早出品彩绘玻璃、最早采用石印和珂罗版印刷技术、最早探索创新绒绣技艺……
微缩的复刻场景再现了昔日孤儿们学习绘画、木工雕刻、印刷、摄影等土山湾工艺课程的生动画面。
从徐家汇源启程跟随文化博主“向光而行·海派寻源”的城市行走活动虽然告一段落探究海派文化源起的精彩旅程仍然值得久久回味,就让我们追随文化博主们的脚步一同走进有故事的徐家汇源在行走中感受这座城市的万般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