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启世界▪追光书单:走进徐光启的世界
今年是徐光启诞辰460周年,他毕生以“富国利民”为目标,致力于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农业、水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至今日,他富国忧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依旧深深影响着我们,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推出“追光书单”,一起走进中西文化会通先驱徐光启的世界。
徐光启
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真正的“追光者”。
明朝中晚期,国势倾颓,沿海一带倭患猖獗,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苦不堪言。与西方传教士的相遇使徐光启意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条可以发展之路,是一条圣贤们未曾走过的“学有专长,技术兴国”之路。
徐光启曾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翻译—会通—超胜”,这是徐光启为学习西方文化划定的循序渐进三阶段。三阶段里,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底细,然后加以消化吸收,最后才能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一种超越前者的新文化。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敢于正视传统文化的不足,徐光启完美地诠释了“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胸襟和气度。
追光书单
《与阁老为邻》
李天纲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74269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湖南省博物馆 编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59098
《再见异兽: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
邹振环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73201430
翻译
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徐光启,早期仕途不顺,却并不守旧,他对“阳明心学”比较推崇,认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勇于怀疑,做出自己的判断。
1606年,徐光启开始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并与其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其中“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甚至“几何”这个词本身都是经过他反复推敲确定下来的。
《几何原本》
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我国虽也有《九章算术》等数学典籍,但并没有完善的学术系统,更缺少专业的数学术语。梁启超称赞《几何原本》的翻译“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之后徐光启运用《几何原本》的逻辑体系,对比中国传统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整理和翻译了《测量法义》。
他的翻译活动创造性地采用了“洋述华译”的翻译模式,还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翻译机构的雏形—历局,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士大夫也开始纷纷效仿,客观上形成了科学研究团体,掀起了中国古代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翻译了大量的科技著作,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追光书单
《数学之美》
吴军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537973
《万物皆数》
[法] 米卡埃尔·洛奈 著
孙佳雯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49189
会通
历局成立后,最大的成果莫过于《崇祯历书》的编译。明代后期,由于长期没有修历,历法误差越来越大。1629年,徐光启奉旨以近七十高龄组织编译《崇祯历书》,秉持着“翻译—会通—超胜”的主体思想,在保留中国传统历法的基础上,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第谷、哥白尼等西方天文学者的理论、度量制度,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等,引入了地球、黄道等概念,改变了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让中国天文学进入了世界天文学的共同轨道。
在徐光启眼里,“西泰诸书,致多奇妙,如天文一节,是其最精者”,他也看到了西方古代科技尤其是天文观测的持续性和一直能为后代利用的原因,言道:“西士之精于历者,无他诀窍也,千百为辈,传习讲求者三千年,其青于蓝而寒于水者,时时有之,以故言理弥微亦弥著,立法弥详亦弥简。”
因此他创建历局时,积极吸收大量的年轻科技人才,让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士在翻译西书、编订历法的同时快速成长,防止中国的科技事业后继无人。
追光书单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美]切特·雷莫 著
高爽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9633767
《把宇宙作为方法》
[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著
阳曦 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57692971
《哥白尼问题》
[美]罗伯特·S.韦斯特曼 著
霍文利 / 蔡玉斌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超胜
生于明末的徐光启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用务实严谨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的碰撞。
1611年,徐光启在看到“泰西水器及水库之法精巧奇绝”的《泰西水法》后,为了“富国足民”,又求教于熊三拔,与之合译此书。
在多次译介西方文献的过程中,西方数学的严密逻辑以及科学的“试验”方法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灵活运用翻译《泰西水法》时获得的水利知识,在北方进行种植南方高产作物——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们能吃到连价廉物美的甘薯也归功于徐光启。在进行了多次试种后,他成功地把甘薯从福建引进上海种植,进而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晚明农民饥荒问题。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除《泰西水法》和六十余万字的《农政全书》外,还有《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等。
明朝后期面临内忧外患,作为内阁次辅的徐光启晚年更是致力军事研究。万历四十八年,徐光启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等。
“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他注重武器制造,主张用先进的火器装备军队,甚至还与葡萄牙国王、红衣大主教贝拉明通信,讨论科学与军事。
徐光启写给葡萄牙国王的信函(拉丁文)
追光书单
《拖拉机,麦仙翁,奔跑的野兔》
[英] 约翰 • 刘易斯-斯坦普尔 著
杜森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9638656
《一根稻草的革命》
[日] 福冈正信 著
吴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0026
《近现代中国战争与社会》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1:9787208174344
《像石头一样》
[意] 亚历山德罗·桑纳 著
孙阳雨 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41096525
《中国冷兵器图典》
蒋丰维 著 / 刘子葳 绘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9866
终其一生,徐光启都在寻找富国足民之路,追求科学进步之光。学者李天纲认为,徐光启和欧洲人交往,是以交朋友的心态学习“文艺复兴”。近代历史从他讲起,可能在中西思想、宗教、哲学领域得到“会通”式的启发,从个体精神的“人和”达成文化上的“人和”。
选自徐汇区图书馆
图源 | 徐光启纪念馆 文化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