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归前的明波暗涌
近现代中国的经历,在纵向看来,颇具起伏之势,无数的战火曾把中华大地烧得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财富流失各地。但幸好历史总是向前走,一切的屈辱都会一步步地被洗去。如今我们可以沉浸在逐渐站起来的喜悦当中,可是那一次次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重大时刻,永远都不是如今我们最常听闻的轻描淡写的故事。正如当年香港回归,也许那个仪式最能够撩动我们的心弦,但背后却有着无数明面上的博弈与暗潮的涌动。
明波
在当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就说明了英国对于香港99年的租期。而随着到期之日的临近在1982年,距离租借香港到期还有十五年时,中国对于香港回归已着手做了准备。但英国又如何愿意放出这颗能够为自己带来巨大利益与保持自己全球影响力的东方明珠呢?
在1982年,距离租借香港到期还有十五年时,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一称的撒切尔夫人访问了中国,并和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进行了会晤,商讨了香港主权归属的问题。彼时,英国不久前刚刚在和阿根廷关于马岛主权归属问题所引发战争的谈判中大获全胜,关于香港问题,自然也是信心满满。
在本次会谈中,英方首先试图以马岛战争的胜利来对中国进行威胁以达成保留香港主权的目的,却遭到了我国以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所展现实力的回击。邓小平同志态度坚决,且表示绝不妥协。
面对中方的强硬态度,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一个看似十分“巧妙”的解决办法,“以主权换治权”。
此举之意就是中国收回香港的主权,英国也承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其仍然保留香港的管理权力。这个方法看似有效中和了双方的矛盾,实则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侵犯和践踏。管辖权同样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中国若是丧失了对香港的管辖权,那么与将自己的主权拱手让人又有何异。
正如小平同志所言,“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香港的主权只能完整地归还,“如果在1997年我们还不能收回香港,那么中国的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的领导人就是李鸿章“。
强硬的态度与理论上的优势让英国在这场谈判中败下阵来。撒切尔夫人更是在会晤结束后略显狼狈地摔倒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门口,这样的场景被无数的记者见证了。这对英国的绅士形象似乎有些许的破坏。
暗潮
关于主权的争夺永远不可能只是政治家之间的较量,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有军事力量的参与。也不可避免。人民大会堂前的糗事让素来好面子的英国人感到了愤怒,政治斗争下涌动的暗潮在1997年六月中旬开始酝酿、翻腾。在英阿战争中获得许多荣誉,曾经风光无限的英国海军舰队派出了共三十多艘大小舰船,自英国南部朴次茅斯基地出发,跨过印度洋,向中国南海一路涌来。
十三年前就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并不能阻止他们恼羞成怒且无耻的行为。一艘又一艘的军舰在中国领海附近试探、挑衅,希望借此制造事端来阻挡中国发展的步伐。
面对如此行为,我军严阵以待,昼夜巡逻,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双方始终保持着对峙的局面。但这虚假的平静终于在对峙了72小时后的6月28号上午被始终无法达成挑衅目的的英军给打破了。英方军舰向我方军舰直冲而来,双方的冲突尤其表现在“查塔姆号“和”宜宾号“上。面对着”查塔姆“号的逐渐逼近,”宜宾号“的全员官兵依然做好了全舰牺牲的准备。局势一触待发,面对我方将士的决绝,在将要相撞的前几秒钟,英舰最终调离了方向。
军事方面的斗争最终还是以我方的胜利而告终。
结语
所谓每一个时代的胜利,往往都有不为人知但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无论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还是舰队之间的军事较量,都在1997年7月1日随着查尔斯亲王宣告的旗帜的更替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开启了新的时代;我们也通过收回香港,向全世界宣告,以后将是新的时代。香港明天将升起新的太阳,而中国就是明天这世界上崭新的太阳。